我国英语教学中的语音体系问题——书摘(作者张凤桐)

2015-04-04   手机访问

手机扫二维码访问该网页

我国英语教学中的语音体系问题——书摘(作者张凤桐)

作者 张凤桐《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4期

{中国英语标准发音(RP)教学由来已久

根据李良佑、张日升和刘犁所著《中国英语教学史》(1988)记载, 我国英语教学正式开始于1862 年清政府开办的中国第一所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该校设置的第一个专业便是英语。1903 年清政府颁布《奏定高等学堂章程》和《奏定大学堂章程》, 明文规定“英语必习, 兼习俄法德日之一”。章程正式提出大学设置外国文学专业。英国文学门中的声音学大概就是我们英语语音教学的源头了。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三种教材, 在英语语音教学方面具广泛影响; 1956 年陈琳、杨树勋、王光宗编写的《大学英语课本》、1959 年葆青编写的《英语语音简明教程》和1962 年许国璋主编的《英语》, 都具有系统、简明等特点,遵循Jones 1956 年第4 版《英语语音》 和11版《英语发音词典》体系, 以国际音标宽式注音代替牛津音标或韦氏音标, 大体规范了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英语语音教学, 为巩固和发展英国英语标准发音的教学成果发挥了历史性作用。

总的来说, 尽管1949 年前后在我国各大中学校任教的美国人或留美教授为数不少,但以Jones 英语标准发音RP 理论为准绳的我国英语语音教学体系, 从未受到过根本动摇。RP 一直是我国英语教学中阐述最为清楚、教材使用最广、录音资料最丰富的占主流的语音体系。

当1962年Gimson 推出他的传世之作《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nunciation of English》, 我们遇上了三年自然灾害, 1967 年EPD 13 版问世时, 我国正值“文化革命”高潮, 使我们五年之间错过了两次机遇, 没有及时吸收英语语音学的最新成果。1977 年EPD 14 版后, 国家开始改革开放, 宽松的政治气氛和急切的社会需求, 唤起了英语教师语音研究的热情。从1983 年至1985 年, 仅三年时间, 便有劳允栋(1983)、张冠林(1983)、邹世诚(1983)、周考成(1984)、许天福(1985)、方淑珍(1985)、何善芬(1985)等RP 教材出版发行。当时大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参考资料, 也没有相当的理论准备, 难以在短期内吸收概括上述一些英语语音学的最新发展倾向, 就是陈琳、葆青、许国璋这些知名专家也未能解除Jones保守体系的束缚。

下面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国内使用RP 音位数目的初步统计, 也许能够帮助大家进一步认识我国英语教学中语音体系的繁杂情况。

44 音位体系使用者: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1984)、方淑珍(1985)、陆谷孙(1989)、刘正仪(1990)。

45 音位体系使用者: 郑易里(1959)、谢大任(1963)、张其春、蔡文萦(1963)、葆青(1973、1988)、教育部师范教育司(1984b)、周考成(1984、1990)、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词典编辑室(1990)、蔡文萦、赵琏等(1994)。

46 音位体系使用者: 许天福(1985、1986)、张凤桐(1996)。

47 音位体系使用者: 陈琳、杨树勋、王光宗(1956)。

48 音位体系使用者: 董亚芬(1961)、许国璋(1962)、北京大学西语系英语教研室(1973)、杜秉正等(1978)、陈琳(1980), 大连海运学院英语教研室(1981)、复旦大学(1982)、唐钧、王美芳(1982)、张冠林(1983)、何善芬(1985)、胡文仲(1992)、人民教育出版社外语编辑室(1993)、许国璋(1993)。

49、50、54、55、56、57 音位体系使用者分别是: 秦秀白(1983)、蔡冬生(1963)、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英语教学大纲制订组(1989)、劳允栋(1983)、邓君敏(1986)和邹世诚(1983)。}

{我国英语教学中的语音体系问题--张凤桐《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4期}

网友评论

()关注微信公从号

相关内容

热点推荐